博物馆意义上的陈列与展览发表时间:2020-03-28 10:43 所谓博物馆意义上的陈列与展览,既可以指博物馆实践中的展示活动,也可以指什么是博物馆陈列、什么是博物馆展览这一类专业概念上的探讨。我国博物馆界当下的境况是,陈列展览的实际工作做得很多,而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做得较少,比如,什么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怎样办好基本陈列,就是一个研究不够的问题;再如,近二十年来,我们对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这对专业概念也研究不够,好像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似乎已不存在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的区别,甚至出现了以展览取代陈列,至少是轻陈列重展览的倾向。凡此种种,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本文拟在“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互为参照的前提下,讨论一下“基本陈列”对于博物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打算在此给什么是基本陈列、什么是临时展览下定义,也不打算就规范博物馆陈列展览用语提出意见,这是需要另文讨论的问题。我们说的基本陈列,就是博物馆收藏品的常态的展示活动,相当于英文中的“Permanent Collection”;而临时展览,就是这以外的博物馆展示活动,英文中多称为“Special Exhibition”。 一、陈列是博物馆自在的标志 我们知道,即使是基于最宽泛的博物馆定义,凡称之为博物馆的实体,一定得有以自己的收藏品组织的常设的展示活动,这种常态的展示活动,就是博物馆陈列。换言之,没有陈列,只办展览,就不是博物馆,至少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或者更清楚地表述说,不是建设完成了的博物馆,如果还打算举办陈列的话。这似乎是毫无意义的老生常谈,谁都知道博物馆要有收藏,要办陈列对外开放,其实不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界也许是急于摆脱50年代以来形成的博物馆陈列概念化、模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改变门庭冷落的局面,在正确地选择了修改陈列与多办临时展览并举,作为博物馆改革的突破口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博物馆陈列与展览的概念,结果导致至少如下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在博物馆业内,在迅速发展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中,博物馆陈列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一方面出现了许多没有基本陈列的挂牌博物馆,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盲目跟风、竞相模仿办基本陈列的情况。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对基本陈列的研究不够,没有在新建博物馆时,在建筑设计之前就提出完整的陈列设计方案作为建筑的工艺技术设计资料,普遍出现了建筑设计与陈列功能脱节的情况。二是没有给外界提供关于陈列与展览的专业知识以帮助形成正确的博物馆概念,相反给了不少错误的信息,好像只要给钱建房子、办展览,就是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当然要建房子,更需要办展览,问题在于,只建房子办展览而没有基本陈列的机构不是博物馆,就像我国五十年代以来建设的一些美术展览馆,既没有收藏,也没有基本陈列,就不是博物馆。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在投入巨资兴建博物馆时,博物馆专业人员却鲜见身影,几乎所有的决策者都认为,只要有建筑师,就能将博物馆建起来,而不少建筑师也认为,博物馆无非就是大空间的展览场地。殊不知,每一个博物馆的建设,首要任务是根据自己的性质与类型,先建立收藏,再根据收藏设计基本的陈列。而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在功能分析时就应该重点考虑基本陈列的需求,就好像是设计工厂时分析主要生产线对建筑的需求一样。某地拟投资数亿元兴建博物馆,奠基典礼都举行了,但没有先组织收集藏品,更没有陈列方案,建筑设计师只知道,领导指示,今后要展出历史、美术、民俗、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展览。客气地说,这只不过是假博物馆之名,行展览馆之实罢了。或曰,建好房子以后再设计陈列有何不可?确实可以,这就像只要是建筑就可以做厂房一样,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不根据生产线的功能需求去设计厂房?在领导的盲目后面,我们分明看到的是博物馆人的集体失语。因此,重申陈列是博物馆的必要条件决不是多余的,组织基本陈列应该成为博物馆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博物馆得以存在的主要标志之一。 二、陈列与展览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展出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博物馆资源 一般认为,陈列是长期的,甚至是半永久的、永久的;而展览是临时的、短期的,这似乎是区别二者唯一的客观指标。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与思考,事情似乎还不完全是这样。展览固然是短期的,但我们宁可说,博物馆展览是明确对内规定、对外宣示了展出期限的展示活动;陈列当然不可能是永久的,但其展出时间是如此之长短不一,事实上,从几个月到几十年都可以是陈列。如加拿大温哥华白石镇博物馆除了复原陈列之外只有一间展厅,它每隔几个月到半年就更换展品;而美国《博物馆新闻》1999年第5期一篇文章介绍说,芝加哥科学和工业博物馆1933年组织的“煤矿”展,66年以后,仍吸引大批观众排队参观。我们恐怕不好说这二者不是博物馆陈列。美国博物馆学者乔治&S226;艾里斯&S226;博寇指出,“有些博物馆倾向于将所有的展示都当作是特展,而且预期在一段时间,例如五年后进行更新,然而,这只是理想状况,并非所有博物馆都有人力与金钱进行如此快速的更替。” 其实,这里不仅仅是人力与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陈列与展览使用的资源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不可能取消二者的差别。 首先,陈列一定是本馆藏品,尤其是有特色的核心藏品的展示,而展览可以是本馆藏品,也可以是外借的展品。陈列的展品,可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史前玉器,也可以是加拿大温哥华白石镇博物馆本地球队的棒球。关键在于,不论是国家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一类的宏大叙事,还是白石镇博物馆的本土故事,观众不是来看“陈列”的,而是来看“这个”博物馆的“物”的,这就是每个博物馆不同的收藏。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群(包括18个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进行的观众调查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五分之三的观众表示,能看见“真品”是他们所希望并在博物馆里得以实现了的愿望。 事实上,博物馆最吸引观众的,是那些有特色的收藏,一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像”;或者是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大厅里的阿波罗登月舱和那块来自月球的岩石。换言之,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才是组织陈列的物质基础。每一个成功的博物馆,无不是围绕一件件、一组组有特点的藏品来组织陈列的主题与结构。本馆的藏品固然同样可以用来举办特别展览,但问题在于,别人的藏品,尤其是特色鲜明的核心藏品,是不可能用来举办你的陈列的。正是这些不同的核心收藏组成的不同陈列,构成了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区别,更是它们各自得以存在的理由。同时,我们知道,一个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或突然更换,也就是说,这些特色收藏永远是博物馆展出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陈列不需要,也不可能经常更换。即使是科技类博物馆,也无不以自己的特色展示项目为号召,这些项目所涉及的,或是最基本的基础科学知识,或是最前沿的高新科技知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更换也是不必要的。当然,陈列的展出场地和环境是需要维护更新的,展品的组织方式和展示技术也是应该不断进步的,但这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博物馆陈列的特征是它的“基本性”与“常态性”。 其次,博物馆陈列对藏品之外的资源要求与展览也有很大的不同。从建筑上说,陈列往往占据了主体部分,并且面积大,相对稳定;从研究上说,博物馆在科研人员和组织机构配置上给予陈列以更大的保障,从事本馆藏品和陈列研究的人员虽然担负着研究与策划本专业门类展览的任务,但往往更强调本馆陈列的优先;在教育与传播上,博物馆有长期从事本馆陈列教育研究的人员,他们不断开发新的陈列教育项目,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等等。总之,尽管展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博物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但在陈列与展览的内部资源争夺中,幸好陈列依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也许,对于博物馆来说,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 三、博物馆每一个基本陈列都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声明 这句话来自二十年前彭小苓《论陈列的功能》一文,原话是“我们每一个博物馆的陈列都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声明” ,稍微改动了一下,借来说明本文一个重要观点:每一个博物馆都应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基本陈列。在以往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应该说都已经指出了基本陈列的要义,即这是体现一个博物馆性质与任务的主要陈列,展品主要是能够体现馆藏特点的文物标本。但每一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对于本馆的作用与意义似乎还强调不够。现在,如果允许我们借用近年来兴起的“营销”博物馆的理念,也许能够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甄朔南先生在研究博物馆的营销学时指出,“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单位是具有多种目标的、功能复杂的机构。例如,博物馆除了传统上的收藏、研究、教育功能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又增加了传播、娱乐的功能。这种具有多种目标和期望的机构,需要找到一个综合的平衡点,这就是这些单位的使命。使命反映了每一个法人单位的特色,能够与其他性质相同的单位有明显的区别”。 我们认为,一个博物馆“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最直观的表述就是基本陈列。同类型博物馆的性质是相同的,但其收藏品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们强调的是,每一个博物馆都要研究本馆藏品的特色和亮点,并以此来组织体现与同类型博物馆相区别的基本陈列。例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省市博物馆一般都是举办地区性的通史陈列作为基本陈列,而湖南省博物馆为突出本馆的特色,组织了《湖南革命历史陈列》以区别于同类型博物馆。 借助陈列这个独一无二的声明,博物馆实际上就宣示了自己在遗产服务领域的“归属”、“专业贡献”和“使用者”定位, 推出了自己的“基本产品”和“长线产品”。这无疑是每个博物馆要达成服务社会的目标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只有这个“基本产品”的推出,博物馆使用者即观众才得以知道这一个博物馆有什么可“看”的,他们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博物馆不同的文化和教育服务。从我国博物馆的现状来看,这尤其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马自树先生指出,我们不少博物馆由于各种原因,陈列的设备陈旧、内容陈旧、形式陈旧,观众稀少,门可罗雀;中国的多数人群还不是博物馆观众,如何培育观众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要完成这个任务,每个博物馆就要重视基本陈列的定位研究,就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正确地选择基本陈列的服务人群,即目标观众群。借用营销学市场分割原理,当我们将观众按市场需求分类,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制定销售方案(即“目标营销”Target MarKeting)时,基本陈列的定位就要针对这一个博物馆最可能的基本观众人群。当然,陈列与展览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当今的博物馆,不仅需要好的基本陈列作为“核心产品”,同时还需要博物馆建筑、环境、学术研究、教育活动,为观众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项目等“扩展产品” 一起,来塑造博物馆的形象和品牌,以完成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这里强调是,正如需要众多的工商企业才能形成某类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一样,博物馆观众市场的形成需要每一个博物馆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博物馆推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基本陈列。只有广大公众通过利用众多的博物馆“产品”,来满足他们不同的文化与教育、休闲与娱乐的需求,从而认识了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博物馆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的生活,真正成为社会文化创造的动力与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