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前孔庙(西昌乡学)发表时间:2020-04-10 10:37 上犹县西部山区的营前镇有一座“西昌乡学文庙”,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赣州市博物馆韩振飞先生考证,是我市唯一一所存在于乡村间的文庙。 古人建房置业十分讲究“风水”。建西昌乡学这一造福乡梓的大事当然更容不得马虎和草率。也不知经过多少风水先生的反复“论证”,经过多少乡贤反复比较才最后选定。这个位置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该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最佳方案。从大环境来说:它的北面约5公里处是书峰,南面约5公里处是举岭,隐含“倚书中举”之意;东面是文峰塔,西面是笔架山,巧合“人文蔚起”之格。从小范围来说,西昌乡学地处蛛岭至云水河的延伸带上,地势北高南低,中部高两侧低,为三进院落建设形成“步步高升”的格局埋下了精彩伏笔。更妙的是,西昌乡学距营前老圩仅一华里远,原来是一片梅林,合抱的梅树随处可见,梅花盛开时,花香四溢,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到此地品茗赏梅,吟风弄月。真乃读书求知、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上犹县志》载:西昌乡学“清光绪元年(1875年)上五隘绅民捐资倡建。”从现存的建筑遗址来看,西昌乡学共计三进院落,头进为一四合院建筑,过院坪登五级青石阶后为第二进主建筑文庙,绕过屏风和一扇六角门,再登九级砖阶为第三进院落,叫“乐善堂”。估计原为教师办公集会之地。整个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历经130年后,仍然能看出木质构件严丝合缝,石质构件平滑圆润;顶板彩绘颜色鲜艳,繁复精细,装饰雕件造型优美,刀法流畅。从整体来说,属近代仿古建筑中的成熟之作。以现时价计算,粗粗估算整座建筑投资应在400万元以上,按《上犹县志》载:清同治八年全县人口约为14.5万人,营前片人数约占全县的四分之一,大致为3.6万人口,除去约三分之一极为贫困者无法捐资外,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平均每个人口需负担170元,按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家庭仍然负担不起。肯定有几人或更多的人为建设西昌乡学慷慨解囊,提供了大笔资金。这些人到底是谁,县志上没有记载,到目前为止,也未发现有石碑之类的明证。只能让现在和后来的人们在心底里感谢他们的这一善举了。 西昌乡学文庙正中屏风现存匾额一块,长约二米,宽约80厘米,木质,朱漆金字,中间“乐善堂 ”三个大字,字体稳健端庄,右侧上款为“光绪元年岁官已亥孟秋月毂旦”,左侧下款为“上五隘公立”,均为阳文雕刻。西昌乡学孔庙正中匾额为何题为“乐善堂”?据考证:清乾隆皇帝弘历少时读书很勤奋,上书房的功课完毕,回到家中,仍在自己的小书房里口不停诵,手不释卷,他深深地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他在紫禁城和圆明园的书房均命名为“乐善堂”,他所撰的《乐善堂记》中说:“余有书屋数间,清爽幽静,山水之趣,琴鹤之玩,时呈于前,菜圃数畦,桃花满林,堪以寓目。颜之日’乐善堂’者,益取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意也”。弘历二十岁那年,其父雍正皇帝来到书房为弘历亲自题写了一副对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西昌乡学借用“乐善堂”一名,此地环境幽雅,与乾隆皇帝所撰文描述暗合,更重要的是,合儒教的文化思维,要求入此地读书者,要明白“读书先做人,做人要诚信”的道理。这种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西昌乡学的主建筑为二进院落的孔庙,这所建筑十分有特色,高约十六米,长约三十米,中间一方形大厅,进深约九米。为解决承重和跨度问题,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喇叭状八角棱台结构层层往上递减,最后在顶上形成一个约一米方圆的八角藻井,这种结构分散了受力点,又使人们的视觉得到空间上的延伸,站在孔庙正中往上看,八棱台上布满了各种彩绘图案,时隔130年,色彩仍然保持良好,看过的人们无不感叹前人设计思想的高超和前瞻性。孔庙的墙体为生土夯筑。为防止漏雨坍塌,所有屋顶的重量又分散到二十多根合抱粗的木柱上,木柱与地面相接处,又垫有五十多厘米高的青石墩,既防潮湿又防蚁蛀,类似于现在的框架结构,即使墙体倒了,也可保证整体不会倒塌。从孔庙走下五级青石阶是四合院的院坪,用精心挑选过的鹅卵石铺砌而成。院坪中心用红、白、青三色鹅卵石拼成葵花图案,隐含“中魁”之意;院坪两侧原来种有四株桂花树,喻意“蟾宫折桂”。书院中有“中魁”、“折桂”,三进院落是“步步高升”,风水地势含“倚书中举”,既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又代表了广大人们心中的良好祝愿。 西昌乡学与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红军活动也有不解的渊源。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推进了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局面。当时“左倾”的机会主义路线在我党中还占主要地位,中共湖南省委派驻边界的代表不察当时的形势,否定毛泽东等人的正确线路,片面执行湖南省委的决议,强行把红军大队拉向湘南,导致红军在湘南的失利,史称“八月失败”。毛泽东得知红军在湖南失利的消息,为挽救红军,从永新率红四军三十一团三营兼程前往湘南。8月23日在桂东与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军大队会合后,决定经崇义、上犹重返井冈山。8 月27日红军大队经崇义思顺、金坑,上犹的上寨、平富来到营前圩(现龙潭电站院内),住在万寿宫内,西昌乡学院内驻扎了红军的一部。 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发动第三次“合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出击赣南,转攻敌后,1929年1月17日,红四军经左安、三家村,过金盆来营前,当晚毛泽东、朱德住边河坎陈屋,红军一部驻扎西昌乡学。 1932年2月,在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红军久攻赣州不克。3月根据据苏区中央局会议决定,彭德怀为红军西路军总指挥,担负赤化赣江西岸的任务。4月14日红军西路军到达营前,军团总指挥部设在营前下湾叶屋,西昌乡学为红军指挥员教导队驻地,现在西昌乡学墙上还留有教导队学员书写的红军标语和教导队课程表。 1932年7月,南雄水口战役开始,红三军团离开营前,国民党军队乘机反扑,敌众我寡,中共上犹县委书记朱仲然带领机关干部、红军家属撤退,到达五指峰鹅形棉花洞时,遭敌包围,朱仲然为掩护同志,率众拼死抵抗,无奈弹尽援绝,落入敌人魔掌,敌人将其押至西昌乡学院内关押,朱仲然受尽拷打折磨,但他宁死不屈,于1932年9月15日被敌人杀害于营前圩边河滩中,年仅26岁。 从1875年至2005年,西昌乡学从它建立的那天起,就目睹了清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和人民武装由弱到强的胜利之路。短短130年,它经历了时代的风雨,承载了苦难,但它并没有被摧毁,被压垮,又在阳光下获得了它的新生。“宝剑峰自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西昌传统、西昌文化的精髓所在。 2005年9月,正值西昌乡学创建130周年之际,上犹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西昌乡学孔庙位列榜首。(作者:黄义苏) ——摘自第八辑上犹文史资料《上犹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