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博物馆2023年工作总结发表时间:2023-12-26 11:26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上犹县博物馆全体干职工统一思想,凝神聚力,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文物工作的部署要求,稳步推进各项文博工作,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有效地保护了我县各级文物安全。现将上犹县博物馆2023年的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和2024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成效 (一)文物保护稳步推进。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推进文博事业的基础。上犹县博物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全县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不松懈,通过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增强县乡村三级文保队伍力量,确保了我县文物的基本安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修缮保护一批。对已争资成功的紫阳彭德怀旧居、上犹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2个项目作为重点工作,组织施工队伍抓好项目实施。同时对紫阳彭德怀旧居积极做好展示利用工作。 二是编制申报一批。主动对接县文广新旅游局和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对符合申报条件的营前红三军团宣传部旧址维修陈展工程、鹅形首会旧址保护维修陈展工程、上寨红军医院三防工程等3个项目尽快编制申报方案,积极向上争资立项。 三是优化调整一批。进一步健全了文物安全隐患处理机制,优化了县乡村三级文保队伍结构,完善了乡村文保员考核管理措施,加大了文保员培训力度,提高了一线文保员工作的积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确保了每处文保单位有专人进行日常巡查,有效保障了全县57处文保单位的安全。 (二)文物利用乘势而上。做好文物利用工作是文博工作的落脚点,是文博工作者以优秀历史文化服务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几个月来,我馆紧贴当前需求,通过盘活我县红色资源,完善功能配套,提升陈展水平,搭建学习教育平台,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全面服务社会各界开展党日学习、红色研学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红色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举办了第三届红色讲解员素养大赛,开展了3期红色文化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党的二十大知识竞答”好评如潮。特别是第三届红色讲解员素养大赛,来自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各中小学、各旅行社等110多学员参加了活动,让他们通过学习中国百年党史历程、上犹县情发展、红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等知识,掌握娴熟的讲解技能及灵活的应变处置能力,着力培养出一支热爱讲解事业、讲解业务能力突出、胜任接待服务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举办了“上犹县欢乐龙年·欣欣上犹喜庆闹新春活动”之“博物馆里迎新年”,此次活动分为唐宋记忆、明清印记、客家万象、福至犹江四个板块,将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表演艺术相交映,融入上犹本土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展现出多元的文化色彩。以丰富的节目形式、高质量的演出,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为群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新春文化盛宴,更书写了上犹县传统文化发展新篇章,进一步推动了我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是红色文创精益求精。已开发了一批有上犹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如清湖星火雪糕、清湖星火台历等,面向市场需求,大力传播上犹红色文化。 三是红色文旅日益红火。规划了以清湖红色教育基地、上寨红三军团旧址群、营前镇毛泽东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为参观点的红色研学路线。通过吃红军餐,唱红歌,运红军粮,VR体验,手工制作,做团队游戏等体验活动,共接等县内外前来参观学习体验的游客和学员达到35000人次。 二、存在的不足 1.文博事业资金不足,经费运作紧张。想要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文博事业,还仍需不断向上争取资金。 2.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我馆共有在编在岗人员9人,其中4人在犹江传媒有限公司工作,博物馆5人分别要负责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相关工作和上犹清湖红色教育基地的管理和日常运营。其中讲解人员数量尤为不足,我馆仅有讲解员2人,除讲解工作之外还需承担馆内其他工作,很难充分满足参观需求。近年来,随着文化振兴的推动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持续增加,红色文化越来越被重视,随之而来的中心工作也大幅增加,因此我馆不得不依靠一些实习生和临聘人员来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但由于实习岗位和临聘人员招聘难度高且流动性较大,不仅增加了岗位培训成本,而且不利于工作的合理安排及有序开展。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上犹乃千年古邑,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文化万象丛生,但“满天星星,没有月亮”,难以让人印象深刻,更谈不上影响深远。在此,建议上犹文化应在致力品牌打造,彰显上犹特质上下功夫。 1.建设一个江西水电文化专题博物馆。上犹有丰富的水利电力资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省、市先后在上犹江兴建了5个大中型水电站,形成了如今上犹江“一线串五珠”、“一江连五湖”的壮丽景观,有“水电之乡”和“共和国水电人才的摇篮”之美誉。而最具代表性的上犹江水力发电厂是我国“一.五”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新建的第一座坝内式厂房水电站。它的成功建设,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毛主席送给赣南人民的“小太阳”,是极具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见证了上犹人民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有重大的纪念意义、历史价值和当代作用。 2024年上半年,将上犹江水电厂文化宫改建成全面系统展示中国水电历史的主题博物馆,可填补江西省内无水电主题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以展现中国水电历史、弘扬水电文化、普及电力科学知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工业旅游发展为目的,采用文字、图片、模型、泥塑等多种形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综合技术手段,配置立体交叉的艺术效果,向游客们全面集中展示以上犹江水电厂为代表的中国水电事业70多年来的辉煌成果和发展历程,充分彰显 “上犹江水电博物馆”集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专业水电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是江西第一个水电文化的展示基地、科普基地、体验基地和研学基地,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品展示工程。是上犹最具优势、最展特色、最显人文、最能吸人留人的文化品牌,也是赣南其他县市无法复制更无从超越的。同时高标准打造全县移民文化展示厅,让上犹的移民精神、移民贡献,有一个宣传、展示、传播的平台,让游客有一个新去处,让移民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让社会记住移民,更好地诠释上犹移民“迁徙、回归、寻根”的乡愁记忆和情怀,丰富建设时期上犹人民为国家建设所做贡献的历史。 2.整合一批红绿古色资源。一个地方旅游要搞起来,离不开红色、绿色、古色的搭配。上犹作为红色圣土,水电摇篮,境内多山多水、古风神韵,我们将积极作为、深入挖掘,努力用红色育人资政、用绿色留人养生、用古色引人入圣。树立“一条红军渠,润泽万民心”的品牌形象。对标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的“半条被子”与本省赣州市瑞金“红井”,打造汝城“红军被”——上犹“红军渠”——瑞金“红井”三点一线,上犹“红军渠”成为中心;对标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形成:南有“红军渠”——北有“红旗渠”遥相呼应之势,重在彰显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群众一起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人间奇迹与美好生活! 3.活化利用一批历史建筑。通过向上争资一点、民间筹措一点、部门整合一点的方式将营前红三军团宣传部旧址、教导队旧址等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好;将营前孔庙、营前九厅十八井逐步打造成赣南孔子研学基地、中医康养研学民宿等。注重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参与。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突出文旅融合,提质特色产业,赋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挖掘提升一批人文故事。加强内容建设,生动展现上犹文化的基因和思想内涵,构建上犹文化精神谱系。将文化融会贯通到展陈展示、旅游和体验之中,讲好党的故事、历史的故事、上犹的故事,让人们循着故事来、带着故事走。实施“文化+”战略,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加快要素集聚,让上犹文化活起来。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开发文化IP,支持市场主体加强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增强素材再造、衍生创新和多元供给能力,让更多文化元素可触摸、能感知,点亮美好生活。
|